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

穀東制v.s. CSA

之前在讀"種好菜,過好生活"(台灣第一本中譯介紹CSA之專書-Sharing the harvest)的時候,就覺得書中所用的穀東二字(我猜英文是shareholders吧?),好像和宜蘭賴青松大哥的穀東制有點一樣又不太一樣。現在想想,書中的穀東其實就是指農場的會員或支持者,看要怎麼叫都可以,但真要認真說起來,賴青松大哥穀東制裡面所代表的預付款項、定時收貨的概念,或許更能呈現穀東二字的意涵(當然在那兒穀東制有更豐富的內容,但在此先不提了)。

唉呦,繞來繞去咬文嚼字有點累。主要就是說呢,當之前一個志工問我: is this the community?的時候,我完全被問倒,只差沒有倒在路邊給他看。對阿,明明我是在村莊裏學著管理一個兩分菜園,口口聲聲也是在講CSA,但是這個菜園所支持或餵養的社區在哪裡?又,在美國(或許)容易以現有社群的基礎所建構出的CSA農場的概念,根本不用擔心社群在哪裡,也不用擔心如何定義社群。但是在台灣,至少在竹東二重埔/三重埔這個地方,離竹科/新竹市/鄉下都很近,但外來人口多,而自從放翁清境落成以後(把後山挖掉蓋了一大片的豪宅),這個原本封閉的村莊就被撕裂了一個洞,天天都有放翁的人車來來去去。而原本的社區呢,青年人口都不務農,除了阿燈以外。長輩們也多只是種菜給自己家裡吃的,所以現在這邊要弄CSA,到底可以把在地生產者連接起來嗎?再加上我又是個外地人,現階段無法接觸到鄰近社區的居民,所以生產者-消費者-社區這三個元素彼此間的界線,就更籠統不清。而我目前最在意的,是消費者要怎麼進入生產者的社群?

我這個人呦,腦袋比較鈍,可能唸書唸到頭殼有點變糨糊了,所以摸索的時間更長,因此直到上一期結束以後,才大概知道或許要修正方向,而且在我+阿燈互相幫忙耕作的情況下,要像美國的CSA要把農場會員帶的蓬勃發展,實在是力不從心,除非我變成八手八腳10個頭卻超級聰明的怪物以後,才有辦法做@@

不過應該還是有機會的,只是就像蔡培慧老師提醒我的,重點在於找出一個適合台灣各別農家的CSA經營模式。

穀東制或許還算是CSA,但定義的問題,好像已經不重要了。反正就是努力學東學西,同時觀察CSA在台灣會長成什麼樣子。但我這邊就目前先縮小範圍,以穀東制來運作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